性经验史

基本信息 作者: 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出版时间: 1976-1984年(分卷出版) 出版社: 伽利玛出版社 简介 《性经验史》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重要著作,通过历史学的方法探讨了西方社会中性经验的历史变迁。福柯挑战了传统的性压抑假说,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性话语来运作,以及性经验如何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 核心概念 生命权力 (Biopower) 现代权力形式,关注生命本身 通过人口管理和个体规训来运作 性成为权力运作的重要场域 性话语 (Sexual Discourse) 关于性的各种言说和知识 权力通过话语来建构性经验 话语既是压抑的工具,也是解放的途径 规训社会 (Disciplinary Society) 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方式 通过监视、检查、标准化来管理个体 性成为规训的重要对象 章节摘要 第一卷:认知的意志 第一章:我们是"另一类维多利亚时代的人" 挑战性压抑假说 现代社会的性话语爆炸 性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章:压抑假说 分析性压抑理论的历史 揭示压抑话语的矛盾性 权力与快感的复杂关系 第三章:性科学 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医学、心理学对性的介入 性知识的权力效应 第四章:性经验的机制 性经验的四种主要形式 儿童性欲的发现 歇斯底里妇女的建构 第五章:死亡的权利和管理生命的权力 从死亡权力到生命权力的转变 人口政治的出现 性在生命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卷:快感的享用 第一章:对快感的道德置疑 古希腊的性道德观念 快感与道德的关系 自我技术的形成 第二章:养生法 古希腊的养生哲学 身体与快感的管理 节制与健康的关系 第三章:家政学 婚姻中的性关系 夫妻间的权力平衡 家庭作为道德单位 第四章:性爱论 古希腊的性爱观念 男童之爱的复杂性 快感与真理的关系 第三卷:自我的关切 第一章:自我的教化 自我技术的演变 从养生法到精神修炼 基督教的影响 第二章:自我的文化 自我关注的文化背景 身体与灵魂的关系 禁欲主义的发展 第三章:自我与他人 社会关系中的自我 友谊与爱情的观念 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个人反思 对权力运作的新理解 福柯的分析让我重新思考了权力的本质。权力不是简单的压制,而是通过知识、话语、制度来运作的复杂网络。性经验的历史揭示了权力如何渗透到最私密的领域。 ...

June 26, 2025 · 1 min · 115 words

情爱现象学

基本信息 作者: 让-保罗·萨特 (Jean-Paul Sartre) 出版时间: 1943年 出版社: 伽利玛出版社 简介 《情爱现象学》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重要著作,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爱情的本质。萨特通过分析爱情中的自我与他者关系,揭示了爱情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其中蕴含的自由与责任问题。 核心概念 自为存在 (Being-for-itself) 人的意识存在方式 具有自由和超越性 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 自在存在 (Being-in-itself) 物的存在方式 完全确定和静止 缺乏意识和自由 他者 (The Other) 另一个意识主体 对自我的威胁和确认 爱情关系中的核心要素 章节摘要 第一部分:存在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导论:存在的追求 存在主义的基本问题 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现象学方法的应用 第二章:虚无的问题 虚无的概念和意义 意识与虚无的关系 自由与虚无的联系 第三章:自为的存在 意识的基本特征 自为存在的结构 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第二部分:他者的存在 第四章:他者的问题 他者存在的证明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注视与被注视 第五章:身体 身体的存在方式 身体与意识的关系 身体在爱情中的作用 第六章:与他者的具体关系 爱情、语言、受虐狂 爱情中的权力关系 爱情的本质矛盾 第三部分:爱情的现象学 第七章:爱情的本质 爱情的基本结构 爱情中的自我与他者 爱情的自由与束缚 第八章:爱情中的冲突 占有与自由的矛盾 爱情中的权力斗争 爱情的不可能性 第九章:爱情的可能性 真正的爱情关系 相互承认的可能性 爱情与自由的和解 第四部分:存在的意义 第十章:存在与虚无 存在的根本问题 虚无的意义 自由与责任 第十一章:存在的价值 价值的主观性 自由创造价值 存在的意义 个人反思 对爱情本质的新认识 萨特的分析让我重新思考了爱情的本质。爱情不是简单的感情,而是复杂的自我与他者关系,其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

June 26, 2025 · 1 min · 111 words

斐多

《斐多》(希腊语:Φαίδω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记述了苏格拉底在狱中最后一天与朋友们的对话。这部作品通过苏格拉底对死亡的讨论,深入探讨了灵魂不朽、哲学的本质、理念论等重要的哲学问题。 书中主要讲述了苏格拉底在临死前与斐多、西米亚斯、克贝等人的对话,他们讨论了灵魂是否不朽、哲学家应该如何面对死亡、理念世界的存在等问题。苏格拉底通过严密的论证,试图证明灵魂的不朽性,并阐述了哲学作为"练习死亡"的真正含义。 《斐多》被认为是柏拉图最美丽的对话录之一,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使其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对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苏格拉底的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开篇:苏格拉底的最后时刻 斐多向厄刻克拉底讲述了苏格拉底在狱中最后一天的情况。苏格拉底表现得非常平静,甚至有些快乐,这让朋友们感到惊讶。 苏格拉底解释说,哲学家不应该害怕死亡,因为死亡可能是灵魂从身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智慧的机会。 灵魂不朽的论证 苏格拉底提出了几个论证来证明灵魂的不朽性。首先,他讨论了生死的循环:生来自死,死来自生,这表明灵魂在生死之间循环。 其次,他提出了回忆说:我们的知识来自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表明灵魂在出生前就已经存在。 理念论与灵魂 苏格拉底详细阐述了理念论: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我们通过灵魂的理性部分来认识这些理念。 身体是灵魂的监狱,阻碍灵魂认识真理。只有通过哲学思考,灵魂才能摆脱身体的束缚,接近理念世界。 西米亚斯的质疑 西米亚斯提出了一个类比:灵魂就像和谐,身体就像乐器。当乐器被毁坏时,和谐也就消失了。同样,当身体死亡时,灵魂也可能消失。 苏格拉底回应说,这个类比不恰当,因为和谐是被动的,而灵魂是主动的,能够认识理念。 克贝的质疑 克贝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使灵魂在出生前存在,也不能证明它在死后继续存在。灵魂可能在死亡时消散。 苏格拉底通过分析灵魂的本质来回应:灵魂是简单而不变的,因此不会消散。只有复合的东西才会分解。 最后的论证 苏格拉底提出了最后的论证:灵魂参与生命理念,因此具有生命。具有生命的东西不会死亡,因此灵魂是不朽的。 这个论证基于理念论:灵魂与生命理念有本质联系,因此永远不会失去生命。 哲学作为练习死亡 苏格拉底阐述了哲学的真正含义:哲学是练习死亡的艺术。哲学家通过理性思考,使灵魂摆脱身体的欲望和情感。 真正的哲学家不害怕死亡,因为他们一直在练习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理性的思考。 苏格拉底的临终教诲 在对话的最后,苏格拉底给朋友们留下了最后的教诲:要追求智慧,不要被身体的欲望所控制。 他相信灵魂是不朽的,死亡只是灵魂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平静地面对死亡。 苏格拉底的死亡 苏格拉底平静地喝下了毒酒,朋友们都哭了,但他安慰他们说不要悲伤。 他最后的遗言是要求向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献祭一只公鸡,这可能是感谢医神治愈了他的"疾病"(生命)。 《斐多》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哲学著作,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临终对话,展现了哲学家的精神境界和对真理的追求。 从个人角度来看,这本书对理解哲学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苏格拉底对死亡的平静态度和对灵魂不朽的信念,展现了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他对理念论的阐述和对哲学作为"练习死亡"的理解,为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参考。 笔录

June 26, 2025 · 1 min · 33 words

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

《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是一部关于斯多葛学派哲学思想的现代解读著作,旨在将古代斯多葛哲学的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斯多葛学派的核心思想,包括理性、美德、自控、接受命运等理念,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诠释这些古老的智慧,帮助现代人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意义。 书中主要探讨了斯多葛哲学的基本原理、生活实践方法、面对困难的态度、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等核心问题。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丰富的现代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斯多葛哲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实践练习和反思问题,为读者提供了将哲学智慧转化为生活技能的具体指导。 《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重要价值,其实用性和深刻性使其成为现代哲学实践的重要参考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帮助。 第一章:斯多葛哲学概述 本书首先介绍了斯多葛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理解斯多葛哲学是应用其智慧的基础。 哲学起源、核心思想、历史发展等都是斯多葛哲学概述的重要内容。 哲学起源 作者详细介绍了斯多葛哲学的起源。斯多葛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古罗马。 芝诺、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等都是斯多葛哲学的重要代表。 核心思想 本书讨论了斯多葛哲学的核心思想。核心思想是理解斯多葛哲学的关键。 理性、美德、自控、接受命运等都是斯多葛哲学的核心思想。 第二章:理性与智慧 作者介绍了斯多葛哲学中理性的重要性。理性是斯多葛哲学的基础。 理性思维、智慧追求、知识获取等都是理性与智慧的重要内容。 理性思维 本书详细介绍了理性思维的方法。理性思维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逻辑分析、客观思考、批判性思维等都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内容。 智慧追求 作者分析了智慧追求的意义。智慧追求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知识积累、经验总结、反思学习等都是智慧追求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美德与品格 本书深入探讨了美德在斯多葛哲学中的地位。美德是斯多葛哲学的核心。 美德定义、品格培养、道德实践等都是美德与品格的重要内容。 美德定义 作者详细阐述了斯多葛哲学中美德的定义。美德是内在的卓越品质。 智慧、勇气、正义、节制等都是重要的美德。 品格培养 本书讨论了品格培养的方法。品格培养需要持续的努力。 自我反思、行为实践、习惯养成等都是品格培养的重要手段。 第四章:自控与自律 作者介绍了自控在斯多葛哲学中的重要性。自控是实现美德的基础。 欲望控制、情绪管理、行为自律等都是自控与自律的重要内容。 欲望控制 本书详细介绍了欲望控制的方法。欲望控制有助于获得内心的平静。 需求识别、欲望分析、适度满足等都是欲望控制的重要内容。 情绪管理 作者分析了情绪管理的方法。情绪管理有助于保持理性。 情绪识别、情绪调节、情绪表达等都是情绪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五章:接受命运 本书探讨了斯多葛哲学中接受命运的态度。接受命运是获得内心平静的关键。 命运理解、接受态度、积极应对等都是接受命运的重要内容。 命运理解 作者详细介绍了斯多葛哲学对命运的理解。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 自然法则、因果关系、必然性等都是命运理解的重要内容。 接受态度 本书讨论了接受命运的态度。接受命运不是消极,而是智慧。 积极接受、理性面对、适应变化等都是接受态度的重要内容。 第六章:面对困难 作者介绍了斯多葛哲学面对困难的方法。困难是成长的机会。 困难认知、应对策略、成长收获等都是面对困难的重要内容。 困难认知 本书详细介绍了对困难的正确认知。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 困难本质、困难价值、困难意义等都是困难认知的重要内容。 应对策略 作者分析了面对困难的策略。应对策略有助于克服困难。 理性分析、积极行动、寻求帮助等都是应对策略的重要内容。 第七章:人际关系 本书讨论了斯多葛哲学中的人际关系观。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理解、交往原则、冲突处理等都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关系理解 作者详细介绍了斯多葛哲学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人际关系需要理性对待。 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理性沟通等都是关系理解的重要内容。 冲突处理 本书讨论了人际冲突的处理方法。冲突处理需要智慧和技巧。 理性分析、沟通协商、寻求共识等都是冲突处理的重要手段。 第八章:生活实践 作者介绍了将斯多葛哲学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日常练习、习惯养成、持续改进等都是生活实践的重要内容。 日常练习 本书详细介绍了日常练习的方法。日常练习有助于培养美德。 ...

June 26, 2025 · 1 min · 96 words

时间:快与慢

基本信息 作者: 卡洛·罗韦利 (Carlo Rovelli) 出版时间: 2017年 出版社: 企鹅兰登书屋 简介 《时间:快与慢》是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科普著作,深入探讨了时间的本质。作者从物理学、哲学、神经科学等多个角度,揭示了时间概念的历史演变和现代理解,挑战了我们对时间的常识性认识。 核心概念 时间的主观性 时间体验的个体差异 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区别 时间感知的神经机制 时间的相对性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观 时间与空间的统一 引力对时间的影响 时间的量子性 量子力学中的时间概念 时间的离散性 量子引力理论中的时间 章节摘要 第一部分:时间的消失 第一章:时间是什么? 时间概念的历史演变 牛顿的绝对时间观 现代物理学对时间的重新定义 第二章:时间的相对性 爱因斯坦的革命性发现 时间膨胀效应 同时性的相对性 第三章:时间的量子性 量子力学中的时间 时间的离散性 量子引力理论 第二部分:时间的主观体验 第四章:大脑中的时间 时间感知的神经机制 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意识中的时间流 第五章:时间的心理学 时间体验的主观性 时间流逝的快慢感 时间与情感的关系 第六章:时间与文化 不同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时间的社会建构 现代社会的加速 第三部分:时间的物理本质 第七章:热力学时间 熵与时间箭头 热力学第二定律 时间的不可逆性 第八章:量子时间 量子力学中的时间问题 测量问题与时间 量子纠缠与时间 第九章:引力时间 广义相对论中的时间 黑洞与时间 宇宙学时间 第四部分:时间的哲学思考 第十章:时间的哲学问题 时间的实在性 时间与因果性 自由意志与时间 第十一章:时间的未来 时间理论的发展方向 量子引力理论的前景 时间概念的革命 个人反思 对时间本质的新认识 罗韦利的分析让我重新思考了时间的本质。时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它既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既是相对的,也是主观的。 ...

June 26, 2025 · 1 min · 107 words

查拉图斯特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德语:Also sprach Zarathustra)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于1883年至1885年间创作的一部哲学著作。这部作品以波斯先知查拉图斯特拉为主角,通过诗意的散文形式阐述了尼采的核心哲学思想,包括"上帝已死"、“超人”、“永恒轮回”、“权力意志"等概念。 书中主要探讨了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危机,以及人类如何超越传统道德和宗教束缚,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尼采通过查拉图斯特拉的口吻,批判了基督教道德、民主制度、现代科学等,提出了"超人"的理想,即能够自我超越、创造价值的人。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被认为是尼采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对20世纪的哲学、文学、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诗意的哲学表达,使其成为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一部 查拉图斯特拉在山上隐居十年后下山,开始向人们传播他的智慧。他首先遇到了圣徒,圣徒告诉他人们已经不再需要上帝,但查拉图斯特拉认为人们需要的是超人。 查拉图斯特拉来到城市,向人们宣讲超人的理念,但人们嘲笑他,认为他在谈论走钢丝的人。查拉图斯特拉意识到人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他的教义。 第二部 查拉图斯特拉回到山上,继续思考。他讨论了各种主题,包括同情、教士、美德、学者等。他批判了传统道德,认为它们阻碍了人类的自我超越。 查拉图斯特拉提出了"权力意志"的概念,认为一切生命都追求权力和支配。他批判了民主制度,认为它导致了平庸和弱者的统治。 第三部 查拉图斯特拉经历了最深的孤独和怀疑。他面对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最沉重的负担:如果一切都会无限重复,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 查拉图斯特拉最终接受了永恒轮回,将其视为对生命的最肯定。他认识到,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能承受永恒轮回的思想。 第四部 查拉图斯特拉遇到了各种"高等人”——诗人、国王、学者等,但他们都有各自的缺陷。查拉图斯特拉认识到,真正的超人还没有出现。 最后,查拉图斯特拉独自一人,准备开始他的新旅程。他意识到,真正的教义不是被教导的,而是被生活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作品,尼采通过查拉图斯特拉这个角色,深刻地批判了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超人的理想。 从个人角度来看,这本书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有着深刻的洞察。在传统价值崩溃的时代,如何找到新的意义和价值,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尼采的超人理念虽然激进,但其中包含的自我超越、价值创造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笔录

June 26, 2025 · 1 min · 20 words

现象学的观念

《现象学的观念》(德语:Die Idee der Phänomenologie)是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现象学导论性著作,被认为是现象学运动的经典作品。这部作品通过系统的阐述,介绍了现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目标,为理解现象学提供了重要的入门指导。 书中主要探讨了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现象学还原、意向性、本质直观等核心问题。胡塞尔提出了著名的"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强调现象学应该直接研究意识现象,而不是预设的理论。他详细阐述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即通过悬置自然态度来达到纯粹意识领域。 《现象学的观念》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现象学方法成为20世纪哲学的重要传统,对理解意识、知识、存在等根本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章:现象学的概念 胡塞尔首先定义了现象学的概念。现象学是研究现象的科学,即研究在意识中显现的事物的科学。 现象学不是研究客观世界,而是研究意识中的现象。现象学要求我们"回到事物本身",直接观察意识中的现象。 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胡塞尔讨论了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如何认识对象?知识如何可能? 这些问题涉及认识论的根本问题,现象学试图通过直接研究意识现象来回答这些问题。 自然态度与现象学态度 胡塞尔区分了自然态度和现象学态度。自然态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态度,我们相信外部世界的存在。 现象学态度是对自然态度的悬置,我们暂时不判断外部世界是否存在,只关注意识中的现象。 第二章:现象学还原 胡塞尔详细阐述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现象学还原是现象学的核心方法,包括几个步骤。 首先是对存在判断的悬置,然后是对心理学的还原,最后达到纯粹意识领域。 存在判断的悬置 胡塞尔首先要求悬置存在判断。我们暂时不判断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不判断事物是否真实存在。 这种悬置不是否定,而是暂时不判断。我们只关注意识中的现象,不管它们是否对应外部世界。 心理学的还原 胡塞尔进一步要求进行心理学的还原。我们不考虑意识的心理过程,不考虑意识的因果解释。 我们只关注意识的内容,关注意识中的现象本身。这样我们就达到了纯粹意识领域。 纯粹意识 通过现象学还原,我们达到了纯粹意识领域。纯粹意识是现象学的研究对象。 纯粹意识不是心理学的意识,而是先验的意识。它是知识的可能性条件。 第三章:意向性 胡塞尔讨论了意向性的概念。意向性是意识的基本特征,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 意向性不是心理学概念,而是现象学概念。它描述了意识与对象的关系。 意向对象 胡塞尔分析了意向对象。意向对象是意识指向的对象,是意识的内容。 意向对象不是外部世界的对象,而是意识中的对象。它是现象学研究的对象。 意向活动 胡塞尔讨论了意向活动。意向活动是意识的指向活动,是意识指向对象的方式。 不同的意向活动指向不同的对象,产生不同的意识内容。 第四章:本质直观 胡塞尔提出了本质直观的概念。本质直观是现象学的重要方法,通过直观把握本质。 本质直观不是抽象思维,而是直接的直观。我们通过直观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本质与事实 胡塞尔区分了本质和事实。本质是必然的、普遍的,事实是偶然的、个别的。 现象学主要研究本质,而不是事实。本质是现象学的重要对象。 本质还原 胡塞尔阐述了本质还原的方法。本质还原是从个别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我们通过想象变异来把握本质,通过改变现象的某些特征来发现不变的本质。 第五章: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总结了现象学的方法。现象学的方法包括现象学还原、本质直观、描述等。 现象学的方法是描述性的,不是解释性的。我们描述意识中的现象,而不是解释它们。 描述的方法 胡塞尔强调了描述的重要性。现象学是描述的科学,我们描述意识中的现象。 描述要求准确、全面、客观。我们描述现象本身,不加入主观解释。 直观的方法 胡塞尔强调了直观的重要性。现象学基于直观,我们通过直观把握现象。 直观是直接的、当下的、明证的。直观是现象学知识的基础。 第六章:现象学的目标 胡塞尔讨论了现象学的目标。现象学的目标是建立严格的科学,为其他科学提供基础。 现象学要建立先验的科学,研究知识的可能性条件。 严格的科学 胡塞尔追求严格的科学。严格的科学基于明证性,基于直接的直观。 现象学要建立这样的科学,为哲学和科学提供可靠的基础。 先验哲学 胡塞尔把现象学看作先验哲学。先验哲学研究知识的可能性条件。 现象学研究意识的先验结构,研究知识的可能性条件。 第七章:现象学的意义 胡塞尔讨论了现象学的意义。现象学对哲学和科学都有重要意义。 现象学为哲学提供了新的方法,为科学提供了新的基础。 哲学的意义 现象学对哲学有重要意义。现象学为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现象学让我们重新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重新理解知识和存在。 科学的意义 现象学对科学也有重要意义。现象学为科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

June 26, 2025 · 1 min · 75 words

理想国

《理想国》(古希腊语:Πολιτεία;拉丁语:Res Publica)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王制》,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大约公元前390年所写成的作品,主要谈及了正义、秩序和正义的人及城邦所扮演的角色。它以苏格拉底为主角,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理想国》是柏拉图最著名的著作,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和政治理论著作之一。 书中主要是在探讨政治哲学,对后来的学者有巨大的影响,成为政治学领域的基本经典。本篇对话录关心到底什么是“世事的道理”,并且探讨的领域包括了经济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伦理学、正义及知识。上述领域都是从研究正义之性质的角度作思考——这就是对话的中心问题:什么是正义?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讨论了正义的涵义以及正义的人是否比非正义的人生活的更快乐。 书中主要是在探讨政治哲学,对后来的学者有巨大的影响,成为政治学领域的基本经典。本篇对话录关心到底什么是“世事的道理”,并且探讨的领域包括了经济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伦理学、正义及知识。上述领域都是从研究正义之性质的角度作思考——这就是对话的中心问题:什么是正义?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讨论了正义的涵义以及正义的人是否比非正义的人生活的更快乐。 从这个基点出发,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考虑了现有政治制度的本质、并构造一个理想城市的模型。这个城市的司法理论是完美的。柏拉图的理想政体模式是依靠德性,建立在知识和真理之上的贵族政体。如果理想的贵族政体发生蜕变,荣誉取代了知识和德性,则形成勋阀政体;勋阀政体的荣誉被财富取代,则形成寡头政体;寡头政体蜕变形成民主政体,再蜕变则形成僭主政体。 在《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柏拉图对理想政体和现实政体根据统治者数量进行了区分,分为君主政体、僭主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此理论被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完善,一直为政治家们所采用。 此外,柏拉图在《法律篇》还提出了“混合政体”。他认为这是最好最稳定的政体,综合了君主政体跟贵族政体的智慧和德性(德行)以及稳定、和平及秩序还有平民政体、民主政体跟共和政体的平等(又叫做公正,也就是公平)和自由。这个理论被认为是近代分权式政府的理论先驱。 第一卷 通过否定色拉叙马霍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的人要比正义的人获益更多”等观点,而肯定正义是一种德行,正义的统治者以百姓的利益出发,而非谋求一己私利。 正义是有技艺的和有智谋的选择。同时面到追根到底的询问,苏格拉底提出,只有正义的城邦才会孕育正义。 第二卷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的人既因正义本身而喜爱这个品质,又为其结果(利益)喜欢。但实际上人们为善多半受到名利的蛊惑,并非真心向善,为恶较之则更容易,只要躲避惩罚,似乎也无可厚非——正义与不正义的本质是什么?有什么理由驱使人们追求正义本身? 苏格拉底认为,有个人的利益,也有城邦的利益,先由城邦利益入手,继而考察个人利益:城邦的形成是为了满足个人之所需,根据个人的特性所长进行职业分工,由小扩大而成。但只为了生活安逸而不考虑其他,这是“猪的城邦”(格劳孔语)——城邦继续扩大,从健康的城邦发展为“繁荣的城邦”,猎人、艺术家、诗人都进入城邦,土地急需扩大,就不可避免从邻人手中抢夺土地资源,最终走向战争——因此城邦需要有智慧、兼具温和与凶猛的守卫者(如狗)。守卫者不可以一蹴而就,故需要以音乐(包含故事)及体操对儿童进行教育——对故事建立审查制度,将“伟大的神说得丑陋不堪”即使为真,也只能讲给极少数人。 神在任何方面都是单一、真实、不耍把戏欺骗众人。 第三卷 苏格拉底删减了《伊里亚特》 《奥德修斯》中对于地狱可怖景象的描写,以防诱导护卫者贪生怕死,不敢为自由做出牺牲。以此类推,在诗歌中,英雄不应为不幸的降临而痛哭流涕、悲恸难抑。为培养守卫者自我克制的美德,苏认为诗歌中庸俗不堪、犯上无礼的描写不应被青年人看到,但作为一种娱乐也未尝不可——以审查制度剔除诗歌中非正义部分后,苏区分纯粹的叙述和模仿叙述(亚里士多德《诗艺》总结),两种文体应运而生——戏剧、悲剧(模仿叙述);诗人自己表达情感(纯粹)抒情诗歌;两者并存——史诗。苏格拉底据此对“模仿”存在的必要性及程度提出质疑。 结论:总体对模仿不赞同(城邦公民各司其职 只应专注于自己的职能),若模仿,只可模仿优秀的人——任用严肃正派的诗人,模仿好人的语言。 诗歌内容进行了审查后,苏转而讨论诗歌曲调的形式问题:词,和声,节奏。与内容一致,曲调应废止哀婉悲伤的“混合、高音的吕底亚调”——赞成阿波罗及其乐器舍弃其他,保留有序勇敢的生活节奏——总之,表现智力品格好的人,真正良好的精神状态——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对于美的爱。 在体育锻炼层面,苏倡导对于饮酒、睡眠、甜食的节制,追求朴质生活。否则便会过分担心身体,整日追求“养生”惶惶不可终日,不能履行应尽的职能——有钱人不为生计发愁,是否可看作例外?由此到医生和法官,年纪大的人更有资格做法官,通过长期的观察而辨识“正义”,并非以一孔之见评判。(身体不健全的人,城邦就让他死去……(不能履行职责,于后代不利) 在拥有强健的体魄之后,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体育和音乐搭配得当,方才完美。 从护卫者中筛选统治者的条件:年纪大、最优秀、善于保卫国家、关注集体利益。既有统治者,那么城邦公民的阶级开始划分:黄金(统治者)、白银(辅助者、军人)、农民及其他技工(铁、铜)。由此转向“猎狗”的比喻,应对人民温和善良,对外凶猛,而不可仗势欺人,并制定法律规范护卫者行为:除绝对必需品外,不可拥有任何私有财产;报酬按需供给,不得有非公有房屋或仓库;自珍心灵深处的金银,无需现实金银。 第四卷 苏对守卫者规范太多,无法享受普通人的安逸作出反驳:护卫者的生活实际最为幸福,而且城邦是为了大多数人幸福而存在,应该劝导层次较低者向护卫者看齐。“贫穷与富裕”成为继“模仿一切”的诗人之后,使技艺退化的诱因。(富懒散、奢侈、要求变革;穷粗野、低劣、要求变革) Q:面对阿德曼托斯提出“与富国交战的胜败问题”,苏格拉底认为对于受过良好训练的城邦而言,战胜富有实则羸弱的国家,并不是难事,在两面受敌时,甚至可以联合其中一国,一起掳掠他国——这种联友抗敌是否和开篇的“正义”原则抵触? 对于守卫者制定种种详规后,苏还强调护卫者的等级并非一成不变,择优提升,劣者降级。然而这些都是小事,治国大事在于“教育和培养”,控制音乐,使合乎法律的言谈举止成为习惯。真正的立法者无需事事定法,在祭祀丧葬事务上则需立法。苏认为理想国家的特性: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智慧只被统治者拥有;勇敢植根于深处,不被快乐消磨,为战士特有;苏认为人的灵魂中有较好的部分(自己的主人)与较坏的部分(自己的奴隶),节制则是主人对奴隶的统治,贯穿全体公民。正义则是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事——由城邦的品质转向个人。苏格拉底以“渴而不饮”为喻,指出人的灵魂里既包含理性,也同样包含欲望,处于欲望和理性之间的是激情(血性),对欲望的斥责,对正义理性的渴求(自我 本我 超我)从而将国家的智慧对应个人的理性;勇敢对应激情;个人的正义是人的理性可以领导欲望和激情,在灵魂内部达到秩序井然、节制和谐的整体。 五种政体——五种灵魂 确立了”正义“的本质,苏开始探讨政体的可能性。苏的理想政体“王族或贵族政治”唯一善好。 第五卷 除了王族或贵族政治之外,余下四种政体皆为“恶、谬误的政体”。 突转——妇女和儿童的教育问题 小矛盾:秉性不同的人应承担不同的职业,男性与女性应该承担相同的职业——对于秉性的区分——两性间只有生理上的区分,秉性上则不分伯仲。(不论男女都可参加,但女性总体水平较弱)因而女性护卫者也应该裸体操练,只是承担职责的轻重不同,妇女和儿童应归男人共有——优生优育 【战功显赫的青年应有较多和妇女交合的机会,下一代为管理官员共同抚养,对新生儿进行筛选,优胜劣汰,送入幼儿园or秘密处理】相关条例:年长者掌权、带子作战、重赏英雄、禁止抢劫尸体等 面对格劳孔“如何实现理想国的追问”,苏认为对现有制度变动越少越好,唯其一项能以最少的变动达到预期目标:哲人王。哲学家爱智慧的全部,对于爱本身(理念)和爱意见者的区分。 第六卷 苏继续谈哲人的品质,追求全然的真理,参与心灵的快乐,忽视肉体的快乐,善于理解,有良好的记性,宽容大度,性格温良。 对于哲学家在城邦内不受尊重,被视为“怪人”的现象,苏解释,这是因为哲学家不受重用,有良好哲学天赋或潜质的年轻人受到普通人的献媚,忘乎所以,不能继续接受哲学训练,只懂得“意见”的教师对哲学家抱以轻蔑态度,此类种种不良环境阻碍哲学家的形成;哲学本身同样也遭受着小人玷污。 “这极少数的真哲学家全像一个人落入了野兽群一样,既不愿意参与作恶,又不能单枪匹马地对抗所有的野兽,因此大概只好在能对城邦或朋友有所帮助前就对己对人无贡献地早死了——他们就像一个在暴风中卷起尘土或雨雪时避于一堵墙下的人一样,看别人干尽不法,但求自己能终生不沾染不正义和罪恶,最后怀着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期待而逝世,也就心满意足了。” 如何能够使哲学的种子受到良好培育,发挥其作用?年少接受适合于儿童的哲学教育,长大成人时增强体魄,灵魂成熟时加强对心灵的锻炼,年老力衰时全然转入哲学研究。 可知世界的两部分:由假设到结论;假设上升到原理,由理念到理念,前者是理智,后者是理性,从而区别灵魂的四种状态:理性 理智 信念 想象。 第七卷 洞喻:没受过教育的人像被捆绑在幽暗地下室的囚徒,这些人从小就生活在洞穴里,头和手脚不能动,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背后稍高处有东西燃烧着火光,在火光和被囚禁者之间,洞外有一条路,路边有一堵矮墙,一群人(受教育的人)拿着器物走过墙头,彼此交谈。没受过教育的人只会把看到、听到的一切归结为洞壁移动的阴影发出。如果使其中一个人松绑,得以转过头看到火光,起身看到洞穴外的阳光,他起初会觉得很痛苦,因而需要有从阴影到实在物的适应过程。 当洞察本相后,被解放的人将不会满足于洞穴内部的权利纷争。但如果让他重回黑暗洞穴,他必将因为自己的“歪理邪说”受到讥讽嘲笑乃至迫害。 苏格拉底总结:洞穴是可见世界;火光是太阳的能力;太阳则代表一切善的本质,是可见世界创造光和光源者,任何能在私人生活、公共生活行事合乎理性,便是看见了善的理念。苏格拉底进一步指出,这种可看见光明的视力是人天生所有,能否看到阳光,取决于灵魂的转向——小人的敏锐视力转向“恶”。两种极端:没受过教育的人和允许终身完全从事知识研究的人都不能治理国家,但,城邦建立者需要迫使哲学家回归政治生活。 苏认为对于护卫者的训练,体育和音乐都无法追寻至善,而算术、几何(平面——立体 天文由于研究的是可见事物 只会使灵魂的视力下降,除非改变现有的研究方式) *实存不等于可见,为了解释某一现象,科学家需要引入不可见的理论实体,它们虽然处于感觉经验之外,但只要提供的解释卓然有效,就是一种实存(类似原子?) 苏认为只有研究实存和不可见者,即用理性和灵魂把握的真实者——辩证法(不用假设而上升到原理本身),学习辩证法者应是年轻人,以游戏的方式教导他们(贺拉斯寓教于乐起源?)不提倡年轻人四处辩论,因为这样易陷入怀疑主义。 第八卷 回到四种恶政体: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僭主政治 1.斯巴达,金银铜铁的次序发生混乱,统治者好胜争强、争名夺利 2.寡头:根据财产资格的制度,财富掌握在富人手中,渴求财富摒弃德行,以武力制定法律规定当选的最低财产数目—形成穷人、富人两个城邦,彼此敌对,无法进行战争。(雄蜂) 3.民主:党争产生,贫民翻身,民主制度以轻薄浮躁 的态度践踏所有理想,不加区别的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的人,过分追求自由,多面复杂,朝三暮四,没有定规和节制。 4.僭主:从民主产生,超出寡头制度的奴役程度,领导一个派别反对富人,最初和颜悦色,之后挑起战争,搜刮军资,削弱革命势力。(所以苏将悲剧诗人赶出城邦,因其赞美僭主制度),由极端自由走向极端不自由的“杀父”制度。 第九卷 僭主式人物的欲望(可视为弗洛伊德力比多的发源) 与五种政体对应的五种人:王者 贪图名誉者 寡头 民主 僭主 从而提出心灵的三个部分:学习 发怒 欲望(爱钱)——哲学家(爱智者)爱胜者 爱利者 ...

June 26, 2025 · 2 min · 232 words

生命是什么

基本信息 作者: 埃尔温·薛定谔 (Erwin Schrödinger) 出版时间: 1944年 出版社: 剑桥大学出版社 简介 《生命是什么》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的经典著作,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生命的本质。作者运用量子力学和热力学的原理,分析了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被誉为"分子生物学的宣言"。 核心概念 负熵 (Negative Entropy) 生命系统维持有序状态的能力 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 生命的基本特征 遗传密码 基因信息的存储方式 非周期性晶体结构 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量子跃迁 基因突变的基本机制 量子力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进化的物理基础 章节摘要 第一部分:经典物理学家走近这个主题 第一章:研究的一般性质和目的 物理学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生命现象的特殊性 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章:统计物理学 结构上的根本差别 统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生命系统的有序性 与无生命系统的区别 第三章:统计物理学 结构上的根本差别(续) 分子结构的有序性 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统计规律的适用性 第二部分:遗传机制 第四章:经典物理学家走近这个主题 遗传现象的基本特征 基因的稳定性 突变的随机性 第五章:对德尔布吕克模型的讨论和检验 德尔布吕克的基因模型 量子力学解释的合理性 模型的实验验证 第六章:有序、无序和熵 熵的概念和意义 生命系统的有序性 负熵的维持机制 第三部分:量子力学证据 第七章:生命物质避免了向平衡衰退吗? 生命系统的非平衡态 代谢过程的维持 能量流动的重要性 第八章:以"负熵"为生 负熵的概念 生命获取负熵的方式 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 第九章:熵是什么? 熵的物理意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与信息的关系 第四部分:关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 第十章:生命物质避免了向平衡衰退吗?(续) 生命系统的复杂性 决定论与随机性 自由意志的物理基础 第十一章:客观性原则 科学观察的客观性 意识与观察的关系 量子力学的影响 个人反思 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 薛定谔的著作让我认识到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物理学的方法和概念可以应用于生物学研究,这种交叉融合往往能产生重大突破。 ...

June 26, 2025 · 1 min · 111 words

科学革命的结构

基本信息 作者: 托马斯·库恩 (Thomas S. Kuhn) 出版时间: 1962年 出版社: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简介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科学哲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托马斯·库恩提出了"范式转换"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科学发展的理解。本书挑战了传统的累积式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进步是通过革命性的范式转换实现的。 核心概念 范式 (Paradigm) 科学共同体共同接受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的集合 为科学研究提供基本框架和方向 决定了什么问题是重要的,什么方法是有效的 常规科学 (Normal Science) 在现有范式下进行的科学研究 致力于解决范式内的"谜题" 通过精确化、扩展化范式来推进科学 科学革命 (Scientific Revolution) 当现有范式无法解决异常现象时发生 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 科学世界观的根本性转变 章节摘要 第一章:导论:历史的作用 科学史研究的重要性 传统科学观的局限性 需要新的科学发展模式 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前范式时期的特征 各种学派并存的状态 范式形成的过程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常规科学的基本特征 范式指导下的研究活动 科学共同体的一致性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解谜 科学问题的谜题性质 范式提供的解题规则 常规科学的累积性特征 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 范式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范式对观察和实验的指导作用 理论负载的观察 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涌现 异常现象的出现 科学发现的过程 范式调整的机制 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涌现 危机的产生和发展 理论创新的条件 新理论的出现 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 科学共同体对危机的不同反应 保守派与革命派的冲突 范式转换的阻力 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 科学革命的不可通约性 新旧范式的根本差异 革命性转变的必然性 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 范式转换对世界观的影响 科学革命的社会文化意义 科学发展的历史性 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 科学革命的隐蔽性 历史记录的改写 科学史的重构 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 新范式的确立过程 科学共同体的重新组织 革命后的稳定期 第十三章:通过革命而进步 科学进步的新理解 革命性进步的机制 科学发展的大方向 个人反思 对科学发展的新认识 库恩的理论让我重新思考了科学发展的本质。科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而是通过范式转换实现的革命性进步。这种观点更加符合科学史的实际。 ...

June 26, 2025 · 1 min · 117 words